2017年伊始,中國三輪車行業就面臨著來自國家部委強硬的環保措施。自2月15日起,由環保部陳吉寧部長及另外四位副部長親自帶隊的環保督查組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有關省(市)開展2017年度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
據悉,此次環保部專項督查,采取督查組進駐地方的形式,進駐時間長達一個月。想起去年的環保風暴,電動車行業人士仍然心有余悸。特別是豐縣等三輪車版塊,由于大量烤漆廠被關停,直接影響到當地三輪車行業的發展。其深遠影響,時至今日,依然沒有完全消除。
不過,據行業人士反映,雖然去年的環保風暴對蘇魯豫皖四省的三輪車和篷車企業影響甚深,但是卻對兩輪為首的天津和無錫板塊的影響卻很有限,以至于大量小品牌在夾縫中得以迅速成長,大量低端市場被這些中小品牌蠶食,引起了眾多大品牌的恐慌。
然而,開年之后環保領域的數聲驚雷,首先在津門炸響。先是天津數十家烤漆企業被勒令關停,然后又是環保部部長親自帶隊,進駐地方,其后繼效應不久之后,如多米諾骨牌般,一一顯現。
事實上,2017年是“大氣十條”第一階段實施的最后一年,確保圓滿完成“大氣十條”目標任務迫在眉睫。在京津冀區域中,2016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73微克,超過國家標準109%。北京要完成“大氣十條”中規定的“2017年PM2.5年均濃度達到每立方米60微克”的任務,意味著今年要在2016年基礎上再下降近20%。
對于三輪車行業來說,更為不利的是,今年還是中國的峰會大年,實體行業需要接連面對3月份開“兩會”,5月份要開“一帶一路”峰會,9月份的金磚國家峰會,以及近幾年約定俗成的第四季度霧霾大會。如此看來,對鋼鐵、塑料、鋁材等有硬性要求的三輪車行業來說,2017絕非等閑之年。
猛烈的環保風暴下,漲價潮再一次席卷行業。春節剛過,國內一線輪胎企業紛紛發布漲價通知:“由于橡膠炭黑等輪胎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導致輪胎制造成本的不斷上升。企業已無法單純地依靠公司內部的努力來緩解目前的增長幅度所帶來的壓力,因而將選擇調價。”據相關媒體報道,多家輪胎企業都各自上調了產品價格,幅度保持在5%~20%區間。除此之外,三輪車所需的車架、減震、電機、剎車等一系列零部件價格也呈現出逐日走高的趨勢;其次,鉛價依然居高不下,導致電池價格也是連連看漲。
左有環保督查,右有漲價大潮,處于十字路口的三輪車企業究竟應該如何應對?
漲還是不漲?這是一個問題。雖然這跟每個企業實際現狀有關,但同時也是考驗品牌智慧與戰略方針的關鍵時刻。目前很多企業雖然選擇上調價格,但幅度不大,以觀望態度為主,不過有某些企業的做法值得我們參考。
近日,國內電三龍頭企業金彭明確表態:“全線產品不但不會跟風漲價,而且篷車產品從本月22日起已全線下調價格。”據了解,早在2月20日,金彭已正式下發通知,明確告知全國經銷商:從2月22日起,電三產品全線不漲價,并在銷售政策上加大對終端的支持力度;篷車產品全線價格下調,降價力度空前,每款車最低降價150元,最高降價近700元,同時部分車型還在銷售政策上給予經銷商每輛車100元~300元不等的返利。截至目前,金彭是三輪車行業唯一公開表態“不漲反降”的企業。
而面對原材料不斷上漲的壓力,對于支持漲價的企業來說,如何適當的價格上漲,提供更優秀的產品和服務才是企業爭奪市場的關鍵。不過支持漲價的企業,也有顧慮,一旦提價勢必引來眾多企業趁機擴大產能。現在部分三輪車企業處于“開業不開工”狀態,一旦產品有利潤,這些半休眠狀態的企業就會馬上開工生產。
此次漲價大潮,我們可以明確看出中國三輪車行業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供需結構嚴重失衡,如果說三輪車企業的市場份額是通過采用價格戰爭奪而來,那么,只要有利潤空間,更多的企業就會像狼一樣反撲而來分食三輪車的市場份額。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支撐三輪車的市場份額是十分脆弱。想要實現健康的可持續性發展,企業必須通過非常嚴酷的競爭手段實行優勝劣汰。但是,在非常嚴酷的環境中,職能部門要當好裁判,這樣才能讓優秀的企業屹立在行業之中。